笔下文学 > 晋坞 > 第三十七章 蝗灾(二)

第三十七章 蝗灾(二)


 “刺史!洛阳西面,崤山以东有十二个村镇出现蝗群!”


 “河内传来消息,蝗群飞越黄河,进入河内,目前有五个村落遭灾!”


 “李太守来报,荥阳也出现蝗群了!似乎是顺着黄河河岸东去的。”


 桓景坐镇洛阳,尚虞备用处留驻各地的探子,每日都送来飞蝗一样的信件。边境的几处村落都是由自己的亲卫来指挥灭蝗,他们没有一个人逃跑,从各处上报的信件来看,也算是严格履行了职责。但是蝗灾仍然无情地在司州的地界上扩散。


 粮食减产倒在其次,在蝗灾到来之前,司州已经收获了一波麦子,加上将来去江淮收购粮食,不能保证今年能吃饱饭,但不饿死人、并且保证军队供应还是做得到的。


 桓景真正担心的,是在高强度役使下,灾区的百姓会不会不堪驱使,从而官逼民反。永嘉之乱的一个重要助力,就是中原蝗灾,不堪忍受的百姓多投石勒王弥,朝廷根本拿不出兵来。自己一定不能让百姓过于难受,重蹈晋室的覆辙。


 “冉良,你与各处探子交流最多,他们自己有无情绪?他们所见的百姓有无情绪?”桓景能想到最知情者,应该正是尚虞备用处的头子,冉良。于是他将冉良叫来府上。


 “情绪?”冉良不解,作为下属,他从来只知道令行禁止,但关于情绪这一点却有些莫名其妙:“乱世百姓只求一碗饭,能够活命自然会懂得感恩,怎么会敢有情绪?”


 “那倒不然,你是新军出身,习惯了军纪。可百姓都是为自己考虑,自己的生计是最重要的。而且他们也不喜欢过度劳累。这么说吧,百姓之间,有没有让你觉得不解的论调?”


 “确有愚昧无知的百姓以为,蝗虫是天灾,官府强行役使他们灭蝗,是不自量力,白费工夫。他们还说刺史……”冉良说到一半,却打住了。


 “说我如何?”桓景等的就是这句,所以反而面露喜色。


 “属下不敢相瞒,他们说刺史您是逆天而行,必遭报应。”冉良说了一半,赶紧找补:“这些都是愚昧的言论,所以不想脏了刺史的耳朵。”


 “冉良,百姓的言论,即使愚昧,也必须如实相报。”桓景面色严肃了下来,突然想起了原时空听过的一个故事:“我听闻,在上古,蚩尤有个奇怪的习惯。凡是给他带来好消息的信使,就会得到升官;而带来坏消息的信使,就会被处死,这样坏消息就不会进入蚩尤大王的耳朵,更不用说愚昧的言论了。你觉得这样是好事吗?”


 桓景说的是花剌子模信使的典故,这个时代人自然不知道什么花剌子模,于是他就用蚩尤来代替了。这种莫名其妙的引用,都可以归到上古的三坟五典里面去。


 冉良眼珠一转,立刻明白了桓景的意思:


 “这样国王确实听不到坏消息,但是,也就等于自断耳目了。”


 “是的”,桓景轻敲几案,他喜欢的就是冉良这股机灵劲:“如今你们尚虞备用处就是我的耳目,如果见到百姓有怨气,却不来相报,这不等于让我成为聋子瞎子么?”


 “明白了,以后属下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。”冉良直直地看着桓景,眼神中忽然有了一丝明悟:“百姓的所想再离谱,那也是真实。”


 道歉之后,冉良把百姓这些天来的抱怨和桓景原原本本地描述了一遍。原来这几日灭蝗,自己的亲卫在地方上卖力指挥,可把蝗灾所及之处的百姓累了个够呛,可是蝗群却并没有明显见少。


 一开始百姓还积极地配合灭蝗,然而繁重的任务下,很快怨声四起。


 于是迷信的说法,开始在百姓中宣扬开来。首先是认为灭蝗毫无作用,蝗灾是由蝗神带来的,是为了惩罚世间不修品德的人,而人们必须尊敬神明,不能伤害他们。如果心诚,蝗群自会离去。如果擅自灭蝗,反而会让


 甚至有人认为,如果放任蝗群不管,任其过境,蝗群在司州无所可掠,必然迅速转移去往其他州郡,反而可以让蝗灾尽快结束。


 “你自己怎么想?”桓景试探着询问冉良。


 “这世上若有蝗神,那也一定是恶神,有什么值得尊敬的”,冉良苦笑一声:“至于放任蝗群过境,先不说害了其他各州的百姓,即使蝗虫这次真的离开了,等到秋冬收获的时候,怎么能保证它们不杀个回马枪,重新肆虐司州呢?要灭蝗,就得彻底啊!”


 “我不是问你怎么看待百姓的说法”,桓景打断了冉良:“我是问,你以为百姓为什么会这么想?”


 冉良摊手道:“站在我个人的立场,实在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信这种胡言乱语。这也是我怕污染了刺史耳朵的原因:这种妖言惑众的话,复述一遍,等于我也有传播谣言的责任吧。”


 立场?桓景思索片刻,突然明白了缘由:自己是决策者,不能像冉良那样,只站在个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。


 百姓的立场呢?灭蝗这个事情,对于百姓有什么看得见的好处?


 百姓们怕缺粮吗?他们的粮食都藏在了地下,并无损失,也算不清这些粮食能撑多久,自然觉得参与灭蝗对自己毫无好处,反而还要伤筋动骨。


 而且在夏季刈麦之后本来应该再种第二拨粮食,如今将精力全花在了治蝗上,反而是违了农时。不知道冬天还有没有粮食吃。


 另外,那些士族,一个接一个地逃跑了,岂不是说明那些达官贵人们,根本就没有灭蝗的信心吗?虽说自己还留在此地,但是自己的军队手上有刀剑,身上有铠甲,是最不用担心缺粮的。如果真要违了农事,导致缺少粮草,他们百姓反而还会担心新军抢他们的粮食呢!


 何况,不是所有百姓都是农民,那些做手工的、做买卖的,也都被征调去灭蝗。蝗灾来了,本来影响不到他们,可这一征调,累个半死不说,生意也全没了。在他们的角度,这就是无妄之灾。


 换位思考一下,桓景终于理解了百姓为何会有怨气。


 灭蝗长远的好处,不灭蝗的坏处,还有对东面各州的责任,这些都是需要理性思考才能得到的结果。百姓只会看见自己劳而无功,蝗灾久久灭不了,而反而影响了生计,这是看得见的坏处。


 对于看得见的坏处,就要用看得见的好处来弥补。


 他回顾问身边的文书:“我们洛阳仓库中存有之钱帛,还有多少?”


 “自上次从河北征战一来,尚未动用。”


 “自古以来,托人干事就要给钱;徭役这种白白役使百姓的做法,真是逆天而行”,桓景一挥手:“从洛阳仓库中取出其中一半钱帛,发予目前遭灾和即将遭灾的村落,作为参与灭蝗的工钱。”


 “可是年末北伐还要钱帛……”


 “若是没有百姓,我们如何撑得到年末?”桓景言辞坚决,转向另一边的传令兵:“去传令卞长史,着他即刻安排人手执行。”


 “另外,去问问卞长史,这几日补蝗最多的村落,保甲长是谁?”


 传令兵称诺而去,冉良也转身去向尚虞备用处的探子们转达桓景今日谈话的意思。


 不一会儿,传令兵就从卞壸那里回来了:


 “是崤山东边河滩平原上一个叫袁家寨的村子。经过十来日连续灭蝗,据说他们村蝗群已经能够看到蝗群减少了。”


 “哦?那个村的保长是谁?”


 “是一个叫刘遐的人,以前是刺史您的亲卫。”  

(https://www.xbxxs.com/novel/l4zbqYjODbprO.html)
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xbxxs.com。笔下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s://m.xbxxs.com/